注意:本页面含有 Unihan 扩展区汉字。有关字符可能会错误显示,如正常显示,则功归遍黑体开发者 Fitzgerald 及 Hulenkius 等诸君,及花園方體开发者诸君;如不能显示,则一切责任归于本人。
力哥讀《魯迅日記》,見所載古錢文字若干,持以來問。惜余于古泉學向無用功,唯有代爲查檢羣書耳。西泠出版社曾出《魯迅泉志稿圖釋》一種,其中應有解答,但其書校圖沒有收藏,須往國圖或浙江圖書館調閲,大爲不便,電子版亦難求,唯餘旁敲側擊一途。好在次日午前竟覓得答案,積滯羣疑,渙然冰釋,眞有撥雲見日之快感,故嘱文,聊以志之。
《魯迅日記》1913 年 10 月 5 日記:「往留黎廠李竹齊觀古泉,買得……『⿱人𬼀
前些天在天眷堂拍了一枚灵石坑方足布(图1),钱币上手后,除了欣赏、把玩之外,便是翻阅资料,希望尽可能对钱文信息再多些了解。
在查找这枚方足布钱文资料时,发现虽然钱面上的两个字笔画简单、清晰,但泉界对其释读却分歧较大。简单而言,从民国至当下,主要有“榆即”“贝丘”“齐贝”“贝地”四种读法。
順藤摸瓜,便能找到何琳儀先生的考證文《貝地布幣考》(載《古幣叢考》),證明了這類幣的銘文當爲「貝地」,指的是地名「貝丘」。不過何先生對於史籍爲何不見「貝地」一語的解釋似未能使我滿意。
網上見《魯迅泉志稿圖釋》書影,有這樣的揷圖:
其間還見到正文的書影,[7] 正好對應前述引文。只是這个硬幣的字形和魯迅所摹似乎相差稍大。
1914 年 6 月 6 日日記載:「往留黎廠李竹泉家買……平足布三枚,文曰『戈邑』,背有『⿺㇉父』字,曰『茲氏』,曰『𨳓』;又『⿰土⿷㠯一』字圓幣二枚……」
余翻看《中國古錢目錄》,立刻看到一枚刻有「𨳓/焛」字形的幣,讀爲「藺」。無疑此處這枚也是「藺」。(由此知「門」似爲聲旁。)
又在網上查到引此段日記的文章中,「⿰土⿷㠯一」有作「垣」者,《魯迅泉志稿圖釋》書影亦如此作,此必是古泉專家改正,可從。
“戈邑”、“兹氏”、“蔺”均为战国小布,其中“兹氏”是尖足布。“垣”字环钱是战国大型环钱中最常见的一种。
(作此文時,余使用字統網拼「⿰土⿷㠯一」字,竟發現此字《漢字海》有收錄,釋爲「垣」,十分正確,可見還是要多查字統,好處實多。)
至於「⿺㇉父」,網上可查到「戈邑」幣往往長成這樣:
看來那是一个「分」字。
很有意思的是,在查找資料時,竟見到這樣一篇文章,說北大的校徽和魯迅收藏的「藺」字幣有關,眞是「新穎可喜」的想法,雖似有附會之嫌,但兩者形狀倒也確實相似。力哥鋭評:「這下掉錢眼裏了。」